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里,其源必長。
從小村莊到黨中央,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始終心懷家國、躬身為民。
“作為國家領導人,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賦予了人民領袖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奮進的力量,人民領袖團結帶領人民開創新時代歷史偉業。
深深扎根人民,始終信仰人民——
“我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在紅土地上成長、發展,是黨和人民將我培養成人”
2021年10月21日,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
正在這里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一塊示范田,俯身摘下一個豆莢、一撮一捻、仔細察看成色,順手將一顆大豆放進嘴里,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
這一幕,讓一旁的農技負責人羅守玉既驚訝又感到親切:“這是老農民才有的動作呀。”
勞動的底色,鑄就了為民的本色:2012年,阜平踏雪,盤腿上炕;2018年,汶川考察,轉磨磨豆;2019年,首都植樹,扛鍬鏟土……
不經意間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歲月不改的人民情懷。
這份情懷,積淀著紅色基因。
2021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來到北大紅樓。
展廳內,刊載著李大釗名篇《庶民的勝利》的《新青年》雜志原件前,習近平總書記細細觀看。
從“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到“庶民的勝利”,革命先驅深刻指明我們的事業“將永遠存在”的歷史必然。
追憶當年,梁家河窯洞炕頭一燈如豆:《為人民服務》短短數百字,習近平愛不釋手;《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常學常新,信念閃耀。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沿著風雨來路,感悟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細思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強調“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淮海戰役紀念館,感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心中裝著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腳踏人間正道,未來無比寬闊。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不能”表明心跡:
“我們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這份情懷,來自于成長經歷。
2015年2月13日,“黃土地的兒子”回家了。
當年的老朋友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手,還是那么親切。總書記還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小名,“那時我和梁家河村結下了緣分,注定了今天會與你們相見。”
40年前離開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擠滿了送行的鄉親,大家一聲不響等他起床。推開門的那一刻,習近平流下熱淚。
當年在梁家河的每一個細節,都觸動著年輕習近平的心。
下地吃飯,知青的玉米團子黃澄澄的,老鄉說:“這是真糧食。”看老鄉的糠團子差很多,習近平主動換著吃。
糠團子熱量少,習近平餓得頂不住了,打開老鄉的飯包,玉米團子還放著:“你們咋都不吃玉米團子?”
“窯里男人與孩子受苦更重,要給他們留著吃。”
深知老百姓的苦,因而挑起沉甸甸的擔。
“那個時候,我就說,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當年的梁家河,一個大隊要接納30多個飯量正大的知青,鄉親們窮得叮當響,也愿照顧城里來的娃娃。
習近平說:“我餓了,鄉親們給我做飯吃;我的衣服臟了,鄉親們給我洗;褲子破了,鄉親們給我縫。”“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淳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
深知老百姓的好,因而發自內心牽掛他們。
從梁家河到正定,從福建到浙江,從上海到北京,炕頭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飯吃得進、家長里短聊得來,習近平感知著百姓冷暖,回應著群眾期盼,對人民一往情深。
這份情懷,得益于家庭潤澤。
2021年9月,正在陜西榆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共綏德地委舊址。
展廳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
“端端地,這是關中話,穩穩正正地。”回憶起父親習仲勛說過的家鄉話,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
習仲勛,這位“關中農民的兒子”,被稱為“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生長于革命家庭,濃厚的人民情懷,耳濡目染。
日久天長、潛移默化,家庭的熏陶將人民二字刻入靈魂、定格為初心。
這份情懷,植根于傳統文化。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朱熹園。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園內墻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經典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駐足凝視良久。
2018年6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正是這句古語。
秉持文化的自覺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思考激活傳統文化,實現千百年來為民造福的理想——
在陜北深感民瘼,他沉吟著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在正定騎車下鄉,他體悟著鄭板橋的心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在寧德訪貧問苦,他回想著壽寧縣令馮夢龍的為民舉措,對“三言”中的警句熟能成誦;
在北京夙興夜寐,他多次引用《尚書》中的箴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這份人民情懷,植根歷史的中國,因而深厚、高遠。
無限熱愛人民,矢志造福人民——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一名共產黨員的形象,深深印刻在習近平的心中。
1966年2月,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政治課上,老師讀到這篇文章,讀著讀著便哽咽了,習近平和同學們聽著聽著也淚流滿面。
“我后來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總書記說。
這名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好干部,“始終是我的榜樣”。
寫下《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表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夙愿;到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我們應該給后人留下什么樣的精神財富”;同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號召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
對焦裕祿的一往情深,化為習近平一心為民的滿腔熱血。
2013年臘月廿三農歷小年,甘肅定西元古堆村格外寒冷。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村民馬崗家破舊低矮的土坯房,從墻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嘗了嘗,苦咸水的滋味讓他眉頭緊鎖。
“黨和政府會關心和幫助大家,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總書記對鄉親們說。
飲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鄉親冷暖;掀鍋蓋,知人民饑飽……
40多年來,習近平先后在中國村、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他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花的精力最多。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跋山涉水,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從一定要“看真貧”到務必要“真脫貧”,堅定地把歷史責任扛在肩上。
習近平總書記常說:“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我很怕這件好事辦不好,最后給人民交不了賬,給歷史交不了賬”。
太行深處,沿著結冰路面走進駱駝灣村低矮的泥房,噓寒問暖,鼓勵鄉親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武陵腹地,在石拔三家黑黢黢的木屋里拉家常,握著老人的手親切地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
大別山區,更換三種交通工具來到金寨大灣村,逐頁翻看貧困戶汪能保的扶貧手冊,強調“不能忘了老區人民”;
…………
對群眾最濃的情,化成最重的承諾、最硬的措施、最大的投入,在中華大地鋪展開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斗爭。
“小康路上,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對人民的這份承諾,總書記始終銘刻于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這既是國家發展巨變的雄壯交響,也是人民笑顏綻放的鮮活故事。
時光荏苒,滄桑巨變,習近平總書記無限感慨:
“過去我到農村,看到這樣那樣讓人揪心的事兒,心里很是不安、難過。再看看我們現在的農村,面貌完全改變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樣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溫飽問題徹底解決了。”
把人民冷暖放在心頭,把人民生命擺在首位。
2022年3月21日,東航MU5735航班失事。
消息傳來,習近平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立即啟動應急機制,全力組織搜救,妥善處置善后。同時要求嚴查安全隱患,確保航空運行絕對安全,確保人民生命絕對安全。
得知機上人員全部遇難,總書記心情沉重。3月28日,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提議,出席會議的全體同志,向遇難同胞默哀。
三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又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聽取了事故應急處置情況的匯報,部署在全國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專項大檢查。
出訪非洲途中,要求對吉林長春長生生物疫苗案件“一查到底,嚴肅問責”;正赴歐洲訪問途中,得知江蘇響水發生爆炸事故,強調“全力搶險救援,搜救被困人員”;在西藏考察期間,時刻關注河南特大暴雨災害……
當人民生命遭遇危險,總是感同身受、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求。
“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在總書記心中,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大年三十,習近平總書記夜不能寐。
聽聞醫務人員以身殉職感到“心情十分沉重”,為患者病情好轉而倍感欣慰,囑咐指導組負責同志“有什么情況、有任何需要,可以打電話直接和我說”……在疫情防控最危急的日子里,總書記始終牽掛群眾安危。
從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得到悉心呵護。
“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總書記的話重若千鈞。
面對今年3月以來具有強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異株迅速蔓延的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部署從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強調“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大至生命安危,小到柴米油鹽,在總書記心中都是大事。
“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清潔取暖,保護學生視力,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困擾百姓的“小麻煩”,擺在總書記的案頭、記在總書記的心中,也一項項列入中央重要會議日程,一次次成為改革的關注點、發力點,一點點改變著人民群眾的生活。
“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腦中。”習近平總書記說。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一面五星紅旗在100多位普通中國人手中傳遞。“快遞小哥”劉闊就是其中一個。
三年前的春節前夕,北京前門石頭胡同快遞站點,劉闊和同事們遇到了前來看望他們的習近平總書記。
聽說大家年三十才能回家,總書記說,“快遞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貪黑、風雨無阻,越是節假日越忙碌,像勤勞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勞動者,為大家生活帶來了便利。
一言一行,總書記心中裝著基層一線勞動者,珍重大家的每一份付出。
在工地現場,同農民工親切交談,強調“要更多關心、關愛農民工”;在出租客運公司,向“的哥”“的姐”征詢對年節打車難的解決辦法;在清潔站,稱贊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
為了人民的幸福,一往無前以赴之,夙興夜寐以求之,不遺余力以成之。
一句句鏗鏘誓言、一份份執著牽掛、一件件煙火小事,匯聚成至深、至濃、至熱的人民情懷,升華為那一句最深情的告白——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緊緊依靠人民,團結引領人民——
“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要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
一張習近平總書記的照片感動了無數國人。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坐在主席臺前排的習近平總書記起立轉身,帶頭向坐在主席臺后區受表彰的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員代表鼓掌祝賀,表達敬意。
記者的鏡頭定格了這一直抵人心的瞬間。這是對英雄模范的禮贊,更是對人民群眾的致敬。
深知“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向人民問計、聽人民心聲,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開始走上地方領導崗位,擔任正定縣委書記。這位年輕干部的作風令人耳目一新。
“習書記從不在辦公室閑坐。”
當年的縣委辦干部回憶說,習近平經常帶著縣委工作人員搞調查,“特別選在縣城大集的時候,在大街上擺上桌子,拉著來趕集的老百姓做調查”。縣委機關大門也總是敞開的,背著糞筐的老農徑直進來同習近平交談。
眼睛向下、走進群眾,成為習近平從政一以貫之的品格。
在寧德,為聽到偏遠鄉村的百姓心聲,沿著柴刀砍出的荊棘山路“三進下黨”;在福州,要求機關單位公開電話,解決群眾反映的辦事找人難、打電話難問題;在浙江,帶領省級領導“下訪浦江”,主動傾聽來訪群眾反映的矛盾問題……
2016年全國人代會審議現場,習近平總書記用了20分鐘向一名村黨委書記了解當地發展情況。
“牛羊育肥期幾個月”“村黨委有多少人”“種什么莊稼”“水產養殖怎么發展”……總書記掰開了問,青海貴德縣大史家村黨委書記畢生忠揉碎了答。
一場解剖麻雀式的現場調研,習近平總書記眼光觸及基層治理每個角落。問得如此之細,正因深知“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
2013年至2022年,十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53次參加團組審議討論,聽取約400位代表委員發言,同大家共商國是、匯聚眾智。
“正確的道路從哪里來?從群眾中來。”人民的所思所盼裝在總書記心中,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
2020年9月17日,湖南長沙,九所賓館。
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請來基層代表,聽取大家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
他們中有鄉村教師、農民工,也有貨運司機、種糧大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道急難愁盼、談難點痛點、提解決辦法。
“人民群眾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大家講得很鮮活,很符合實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有關方面認真研究加以吸收。
盤玖仁參加了那場“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座談會,他向總書記提出了“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建議。如今,他所在的湖南省塔山瑤族鄉中心小學里來了新老師,師資力量得到加強。
為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當年7月到9月,習近平總書記接連召開7場專題座談會,聽取方方面面聲音;首次就五年規劃編制進行“網絡問策”,網上留言100多萬條。
人民領袖虛懷若谷、一片赤誠,激發起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凝聚起億萬人民的智慧。
“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這句古語,闡明人民的力量。
在寧德,提出“滴水穿石”“弱鳥先飛”,激發閩東人民“人一之,我十之”的發展干勁;在浙江,弘揚“楓橋經驗”,號召“依靠發動群眾,建設平安社會”;抗擊臺風,強調“軍民團結一心”,筑牢抵御自然災害的堅固堤壩……一路走來,習近平始終真心相信、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
從謝小玉這個00后小姑娘身上,總書記又看到了中國新一代青年人的力量。
兩年前的春節,放假回家的謝小玉趕上疫情,主動報名成為武漢東湖新城社區最年輕的志愿者,為近200戶居民跑腿兒買菜、買藥、取快遞。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見到了謝小玉和基層民警、衛生服務站醫生、下沉干部等代表。聽了謝小玉的匯報,總書記深有感觸:“過去有人說他們是嬌滴滴的一代,但現在看,他們成了抗疫一線的主力軍”。
總書記還為大家加油鼓勁:“人民戰爭要靠人民共同來打。大家夜以繼日、不辭辛勞、默默付出,悉心為群眾服務,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保障群眾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
“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
星火成炬。從90后、00后青年一代到古稀老人,從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從科研人員到社區工作者,涓滴之力筑起守護生命的銅墻鐵壁。
為人民而戰,靠人民而勝。
從實現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到抗擊百年不遇的世紀疫情,再到貢獻無與倫比的冬奧冬殘奧盛會,億萬人民的支持參與,正是中國共產黨無往而不勝的力量之源。
矢志復興、積健為雄,團結兆億、抖擻神州。
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2022年1月30日,壬寅虎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一席講話虎虎生威、振奮人心:
“只要14億多中國人民始終手拉著手一起向未來,只要95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與人民心連著心一起向未來,我們就一定能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