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祖國的“南大門”。14日至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進企業、入社區、下農田、看工廠,步履不歇、調研不停。
如果把鏡頭拉長至這一周,更能感受到總書記工作之繁忙——
周一,在北京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謀劃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周二、周三,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攜手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周四、周五,在廣西考察調研,為壯鄉大地指明發展方向……
密集的行程、緊湊的安排,只因心中最深情的掛念。
兩年多前,廣西桂林全州縣大山深處,總書記與村民王德利有一段質樸而感人的對話——
“總書記,您平時這么忙,還來看我們,真的感謝您。”
“我忙就是忙這些事,‘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大國領袖,就是在日復一日的勤勉工作中,把“國之大者”的重任扛在肩頭,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對廣西這片壯美的土地,總書記始終牽掛。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先后于2017年、2021年兩次來廣西考察。
2022年10月,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總書記的講話充滿力量:“我和大家一樣,是一名普通共產黨員。我們就是實實在在把事情做好,就是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好好結合各地實際去貫徹落實。”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總書記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10余次深入地方考察,時時關心著人民群眾的民生福祉:
到東邊上海指出“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在西邊新疆叮囑“加大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工作力度”,到北邊黑龍江強調“確保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在南邊廣西要求“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民族差距”……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總書記是這樣承諾的,也是這樣實踐的。
這次來廣西,南寧、來賓兩座城市、4個考察點,著眼點都是“國之大者”,落腳點都是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
心中有牽掛,宏大戰略飽含民生溫度。
中國—東盟信息港是總書記關心的重大項目。
三年前,2020年11月27日,總書記在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說:“中方愿同東盟一道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推動數字互聯互通,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展廳里,兩類展品相映成趣:既有芯片、內存、硬盤、應用終端等信息技術展品,也有水果、咖啡、大米、茶葉等與人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貿易商品。
命運與共,合作互贏。今年上半年,廣西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43.2%,與東盟進出口同比增長92.6%,東盟已連續23年成為廣西最大的貿易伙伴。
“這次訪問越南,兩國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識和協議。”總書記叮囑大家,“要乘勢而上,推動中國與越南、與東盟友好合作再上新臺階。”
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乘著全方位開放發展的東風,廣西各族人民在高水平開放中日益享受高品質生活。
心中有牽掛,民族團結寫下鮮活注腳。
“壯家生來愛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聲聲伴酒喝,春夏秋冬都快樂,嗨嘹嘹啰,嗨嘹嘹啰,嗨幸福嘹嘹啰……”
南寧市良慶區蟠龍社區文體活動室,悠揚的歌聲悅耳動聽,唱出對各族人民親如一家幸福生活的深情贊美。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總書記心中重若千鈞。他曾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
如今在廣西,各民族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共同建設美麗家園。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是各民族共同歡慶的日子,唱山歌、拋繡球、竹竿舞等傳統習俗轉化為各民族群眾共享的娛樂項目。
總書記的一席話激勵人心:“我們都有一顆中國心,希望國家繁榮富強,就像你們寫的作品一樣,‘愛我中華’!”
心中有牽掛,鄉村振興繪就甜蜜篇章。
人們常用“青紗帳”形容北方的高粱地、玉米田,廣西一望無際的甘蔗林也是南方壯美的“青紗帳”。兩三米高的甘蔗筆直伸向天空,青綠交織、連綿無邊。
在來賓市,總書記實地察看萬畝甘蔗林和機械化作業收割場景,進入生產車間察看制糖工藝和作業流程。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在廣西,制糖業已經成為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特色優勢產業,糖料蔗種植面積、食糖產量連續32個榨季居全國第一位,農民種蔗收入穩定在260億元左右。
“祝愿鄉親們的生活像甘蔗一樣甜蜜!”總書記真摯的祝福,化作壯鄉兒女砥礪奮進的強大動力。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總書記行程萬里,心系的始終是群眾安危冷暖,牽掛的永遠是百姓衣食住行。
這些年來,總書記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貧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災,應變局、化危機……日理萬機、夙夜在公,總書記始終甘之如飴:“我的工作是為人民服務,很累,但很愉快。”
廣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還牽掛著華北、黃淮等地的降雪,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災害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千言萬語,濃縮成這句最深情的告白——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就是我終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