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2021年第9期《求是》雜志刊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文章,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任務、要求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對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文章從三個方面深入闡釋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
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的主動選擇
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12年的47.3%下降到2020年的31.7%,延續2006年達到峰值后持續下降的趨勢;過去9年中有4個年份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0%,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主要國家政策內顧傾向上升,國際經濟循環格局發生深度調整,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伴隨著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國內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和經濟增長動能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遵循大國發展規律,對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主動作出調整,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新格局。
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社會各界對貫徹新發展理念已經形成高度共識,實踐也在不斷深化。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還有不少短板弱項。我們必須樹牢系統觀念,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統籌處理當前和長遠、自主和開放、政府和市場、全局和局部、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打通堵點、補齊短板、暢通循環,不斷提高發展質量效益,把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踐不斷引向深入。
提高創新能力是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必須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2021年4月22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在廣東省東莞市全面啟動。圖為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展示的室溫自動探針臺。 新華社記者 鄧華/攝
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從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把握和認識這一變化,更多立足國內謀劃發展,加快推進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和部分商品對外采購率過高的問題,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形成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不斷增強經濟體系的抗沖擊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在國際風云變幻中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與此同時,堅持在開放發展中爭取戰略主動,通過擴大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塑造我國在國際競爭和發展中的新優勢。
詳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章《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