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1948年2月25日出版的《人民畫報》。《人民畫報》是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出版的以攝影圖片的方式報道國內外重要新聞事件的刊物,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國家畫報。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期《人民畫報》出的是特大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這張照片中的兩位正是指揮這次行動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拍攝這張照片的1947年,劉伯承55歲,鄧小平43歲,兩人的年紀正好差一輪,都屬龍。
毛澤東要的就是一支可以翻江倒海的軍隊。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一舉突破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6萬余人。魯西南戰役剛剛結束,毛澤東就把目光投向戰略價值更為重要的大別山。
大別山,不僅牽制國民黨軍的長江沿線,更對其指揮中樞造成直接壓力。
1947年8月7日,根據毛澤東的部署,劉鄧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提前開始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
從魯西南到大別山,相隔千里,關隘重重,擺在劉鄧大軍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號稱“死亡區”的黃泛區。
黃泛區遍地積水和淤泥,步兵、騎兵尚能涉水渡過黃泛區,但炮兵就困難了,能像這樣人拉馬馱蹚過去的重武器極少,大部分榴彈炮和卡車被就地炸毀。等部隊渡過黃泛區,清理裝備時才發現,多少年積攢下來的家當已經所剩無幾。
蔣介石曾錯誤地認為劉鄧大軍是“北渡不成而南竄”,等劉鄧闖過黃泛區,繼而向汝河進軍時,蔣介石才如夢方醒,他緊急調來軍隊駐守汝河南岸,阻擊劉鄧大軍。
劉伯承就是在此時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他命令部隊片刻不停,強渡汝河。所有的步槍都安上刺刀,每顆手榴彈都揭開蓋,看到敵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不到24小時,劉鄧大軍共有4萬多人渡過了汝河。
過了汝河還有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劉鄧大軍缺少渡船,被阻北岸。鄧小平后來回憶說:“過淮河,劉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剛剛可以過人。這就是機會呀!我們剛過完,水就漲了,就差那么一點點時間,運氣好呀。真是天助我也!”
8月27日,劉鄧大軍經過20天的千里挺進,終于走到了大別山。
“劉鄧大軍真勇敢,渡河反攻魯西南大捷,殲敵六七萬,蔣介石正在手忙腳又亂,我們又挺進了大別山。”
這首軍歌就是創作于這20天的行軍路上。當時,一個電影拍攝小組也一路跟隨劉鄧大軍,留下了為數不多卻彌足珍貴的鏡頭。
消息傳到陜北,毛澤東欣喜地說:“20多年來,革命一直處于防御地位,自劉鄧南征后,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為戰略進攻!”
在中央統一部署之下,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劉鄧大軍扎根大別山,在黃河與長江之間形成“品”字形。加上西北野戰軍在陜北戰場、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在山東戰場兩翼鉗制,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轉變。
很多年后,當有人問起這段經歷,鄧小平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戰略行動,這是毛主席定下的,二野挑的是重擔,種種艱難我們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務,還是那句老話,叫做合格。”
這張照片正好拍下了當時一個站崗的場景,1947年冬季的大別山,氣溫都在零度以下,這兩個解放軍戰士還穿著單衣,為了御寒,他們一人披了一條被子,被子裹不到腿,于是下半身取暖的任務就只能交給稻草了。
誰能料想,正是這樣一支連棉衣都沒有的部隊,僅僅兩年以后,就在舉世矚目的淮海戰場,取得決戰的勝利。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