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省打通準入、生產、流通、消費市場監管鏈條,形成全流程、全鏈條新型市場監管體系;從“先證后照”到“證照分離”,從壓減環節到“一網通辦”,從壓縮時間到“一天辦結”,市場準入便利化程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知識產權創新性改革,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實現全覆蓋常態化,全省市場監管四梁八柱性的重大制度逐步建立;作為全國5個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改出了生動實踐、創出了山西特色。
“十三五”期間,全省市場主體數量5年增長超六成,知識產權成果成倍增長,標準研制取得突破,質量基礎有效夯實,安全監管持續向好,食品抽檢超額完成任務……
近年來,我省市場監管部門著力打造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強化標準引領、支撐倒逼轉型,推進質量提升、夯實質量基礎,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創造創新,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權益,在服務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中發揮了職能作用、作出了積極貢獻。
商事制度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
“十三五”以來,我省商事制度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市場主體活力持續迸發,“放管服效”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215.61萬戶,平均每年新登記43.12萬戶,僅2020年就新登記市場主體49.69萬戶。截至2020年底,全省市場主體總量達到283.5萬戶,與2015年底相比增長63.4%。其中,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01.5%;個體工商戶同比增長54.7%;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比增長14.8%。私營企業增幅最為明顯,是5年前的2.18倍。
今年以來,全省已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近30萬戶,創歷年來的新高。截至7月底,我省市場主體總量已達到299.46萬戶,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放管服效”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有效改善了營商環境。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在全省范圍內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放寬公司注冊資本登記條件,取消最低注冊資本限制,大大降低了創業成本,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投資熱情;“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將90%以上的企業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事項,登記時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交相關審批部門的許可文件、證件;放寬住所登記條件,出臺《山西省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管理辦法》,實行住所申報登記制,成為全國第二個在全省域范圍內實行住所自主申報制的省份;實行“多證合一”登記制度,在“三證合一”和“五證合一”改革的基礎上,將國家層面的整合證照事項全部納入“多證合一”改革范疇,全面實行“三十證合一”。
同時,持續推進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推出在全國率先取消名稱預先核準環節、全面推行企業登記全程網辦、大力壓減申請材料、實行審核合一制度等一系列舉措。2019年底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以內,2020年底前實現省、市兩級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2017年在5個國家級開發區開展116項改革試點,2018年106項改革事項在全省開展試點,2020年3月在太原、晉中、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試點開展“證照分離”全覆蓋改革,著力解決“準入不準營”問題。2021年3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在更大范圍和更多行業推動照后減證、簡化審批。
標準化綜合改革形成山西特色
2018年開展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以來,我省把標準化綜合改革總體要求與省情實際緊密結合,落實《山西省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的建設目標,試點建設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呈現出“彎道超車”“換道領跑”“直道沖刺”的發展態勢,有效發揮了標準化基礎性、引領性、戰略性作用,為我省加快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3年試點,全省在完成試點建設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推動標準化綜合改革的經驗做法,形成了5個方面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形成了推進標準化綜合改革的“山西氛圍”。全省各級各部門在對標準化工作的認識、工作格局、推進機制、總體水平、保障能力等方面均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全省上下高度重視標準、積極制定標準、廣泛應用標準的意識越來越強,爭當改革試點、爭取示范項目、爭創典型經驗的越來越多。
形成了推進標準化綜合改革的“山西模式”。我省連續4年將標準化綜合改革納入重大改革任務清單和先行先試事項,清單管理、掛圖作戰、銷號推進。并先后出臺《試點工作方案》《年度行動計劃》等政策措施,全方位、系統化、持續性推動試點建設。
形成了推進標準化綜合改革的“山西動力”。全省各級各部門成立了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省市縣三級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標準化工作格局。完善形成財政保障、考核引導、獎勵激勵、人才培養、創新驅動、服務支撐等機制,構建起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
形成了推進標準化綜合改革的“山西速度”。我省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18項、國家標準193項、行業標準139項,發布省級地方標準850余項。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從試點前的5個增加到48個,技術組織不斷壯大;團體標準由試點前的1項增加到379項,社會團體學標、用標、貫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形成了推進標準化綜合改革的“山西路徑”。我省聚焦產業發展實際,以先導性標準引領轉型、先進性標準支撐轉型、門檻性標準倒逼轉型。積極助推產業快轉型、農業創品牌、旅游提品質、政務提效能。先后發布《全省職業農民生產技能考核評價標準》系列標準、《黃河人家、長城人家、太行人家基本要求與評價標準》等40項旅游標準、《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20項環保領域強制性地方標準、《政務服務中心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20多項政務服務標準等。
知識產權創新性改革提級擴容
2018年底,按照省委、省政府機構改革部署,我省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實現歷史性重構,在省、市、縣三級實現了商標、專利、地理標志的集中統一監管,為提高全省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推動知識產權地方立法,出臺《山西省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條例》,知識產權法規制度不斷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效發明專利16471件,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42件,地理標志商標總量達到81件,知識產權創造活力不斷迸發。
完善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機制,對74個省級專利推廣項目實施專項資助,“大同黃花”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項目,“山西老陳醋”“吉縣蘋果”成為首批中國100個地理標志產品受歐盟保護,知識產權運用轉化不斷提高。
中國(山西)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復建設,建立我省首個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基地,在全省10個市設立維權援助分中心,9個縣(區)設立維權援助工作站,知識產權行政保護不斷強化。
太原市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太原理工大學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和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山西省知識產權技術服務中心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入第四批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名單,知識產權管理服務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