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新聞發布會實錄(摘編):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砥礪再出發
11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有關情況。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江明濤、信息技術發展司軟件產業處處長王威偉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發布會由工信部新聞宣傳中心總編輯王保平主持。現摘編發布會實錄,以饗讀者。
“十三五”成果豐“十四五”開新局
謝少鋒: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全面推進產業化、規模化應用,重點突破關鍵軟件,推動軟件產業做大做強,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十三五”期間,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頂層設計持續加強,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產業規模效益快速增長,綜合競爭力實現新的躍升。業務收入從2015年的4.28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8.16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3.8%,占信息產業比重從2015年的28%增長到2020年的40%。軟件信息服務消費在信息消費中占比超過50%,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軟件創新應用有力支撐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總的來講,“十三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已全部完成。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制定《規劃》,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工作重點,引導規范市場主體,指導未來五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是十分必要,也是有重要意義的。
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要求,工信部通過開展專題研究、深入實地調研、組織座談研討、廣泛征求業界意見建議、充分論證過程等,編制形成《規劃》。
軟件是“十四五”時期搶抓新技術革命機遇的戰略支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十四五”時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面臨的形勢和總體考慮是什么?
謝少鋒: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標志的發展新階段,軟件作為信息技術的關鍵載體和產業融合的關鍵紐帶,在數字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時期搶抓新技術革命機遇的戰略支點,同時全球產業格局加速重構也為我國軟件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
《規劃》在充分銜接、繼承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提出了“十四五”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按照“創新驅動、價值導向、重點突破、協同推進、應用牽引、生態優化、安全可控、開放合作”的原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國家軟件發展戰略,強化國家軟件重大工程引領作用,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提升關鍵軟件供給能力,加快繁榮開源生態,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生態培育,壯大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體系,全面推進重點領域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持續培育數字化發展新動能,全面支撐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
軟件產業具有基礎性、實用性、定義性特征
■《科技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軟件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有哪些規律和特點?
江明濤:軟件產業和其他產業相比具有明顯的產業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基礎性”。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底座,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核心都是軟件。例如,云計算的本質是通過軟件對硬件資源進行整合,從而使計算能力、存儲空間等硬件資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核心就是軟件開發框架。區塊鏈的本質就是一種分布式數據庫軟件。工業互聯網的通用平臺層本質就是工業操作系統,應用服務層的核心就是工業APP。
二是“實用性”。“好軟件是用出來的”。多年實踐經驗表明,“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生態培育”已成為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規律。充分發揮重大應用、重大工程對產業發展的牽引作用,特別是引導制造業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加緊產用協同創新、適配,是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三是“定義性”。通過“軟件定義”,可以拓展產品的功能,變革產品價值創造模式,賦予企業新型能力,催生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軟件定義”已成為生產方式升級、生產關系變革、新型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驅動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特征和新標志。
“名城、名園、名企、名品、名人”五方面齊發力
■《人民郵電》報:下一步,工信部將重點圍繞哪幾個方面推進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
謝少鋒:為全面推進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們在《規劃》中重點從“名城、名園、名企、名品、名人”五個方面發力。
在名城方面。前期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已取得很好的產業集聚成效,截至2020年底,13個“中國軟件名城”實現軟件業務收入6.3萬億元,占全國業務總收入的77.5%,集聚效應非常明顯。“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提升名城建設質量,重點在于發揮名城的應用牽引作用,進一步開放軟件應用場景,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名園方面。軟件園區已成為推動軟件產業特色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集聚化發展的有力抓手,全國268家軟件園區貢獻了75%以上的軟件業務收入。“十四五”期間,工信部將重點推進中國軟件名園創建工作,引導建立自上而下協同推進的工作體系, 鼓勵軟件園區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放大政策實施效果、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同時,引導產用、產教、產融合作,在關鍵軟件領域做強主體、培育生態,加快實現軟件園區的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在名企方面。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軟件企業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2020年,百強企業收入占全行業收入比重超過25%,收入超千億元的企業達10家,兩家企業躋身全球企業市值前十強。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對軟件企業培育服務力度。一是積極做強做大骨干企業。鼓勵大型工業企業、重點行業企業培育骨干軟件企業,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開展兼并重組和專業化、體系化整合。二是構建協同發展企業梯隊。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提供開發環境和科研基礎設施,共同推進產業生態培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三是推動中小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支持中小型軟件企業深耕特定行業、特定領域,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用產品。
在名品方面。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的重要指示要求,“十四五”期間,工信部將進一步強化開發環境、工具等產業鏈上游基礎軟件實力,提升工業軟件、應用軟件、平臺軟件、嵌入式軟件等產業鏈中游的軟件水平,增加產業鏈下游信息技術服務產品供給。
在名人方面。軟件是對人類知識的封裝、是人類文明呈現的重要載體,軟件產業是高度智力密集型產業,具有“思考即生產”“研發即生產”的特點,相較其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目前,我國軟件人才整體來看仍然是供不應求,特別是對專業化、高端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十四五”期間,工信部將進一步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加強關鍵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引進。
“四新”發展目標助力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人民政協報》: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方面,“十四五”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么?
謝少鋒:按照《規劃》的總體思路,我們提出了“四新”發展目標。到2025年:
一是產業基礎實現新提升。基礎組件供給取得突破,標準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十四五”期間制定125項重點領域國家標準。知識產權服務、工程化、質量管理、價值保障等能力有效提升。
二是產業鏈達到新水平。產業鏈短板弱項得到有效解決,長板優勢持續鞏固,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提升。到2025年,工業APP突破100萬個,規模以上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4萬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
三是生態培育獲得新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重要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建設2~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高水平建成20家以上中國軟件名園,軟件市場化定價機制進一步完善,國際交流合作全面深化。
四是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增長潛力有效釋放,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到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4萬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為順利完成發展目標,《規劃》部署了“585”任務措施,即5個主要任務、8個專項行動、5個保障措施。在這里,我主要介紹一下5項主要任務。
一是推動軟件產業鏈升級。圍繞軟件產業鏈,加速“補短板、鍛長板、優服務”,提升軟件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二是提升產業基礎保障水平。重點夯實共性技術、基礎資源庫、基礎組件等產業發展基礎,強化質量標準、價值評估、知識產權等基礎保障能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三是強化產業創新發展能力。重點加強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做強做大創新載體,充分釋放“軟件定義”創新活力,加速模式創新、機制創新,構建協同聯動、自主可控的產業創新體系。
四是激發數字化發展新需求。鼓勵重點領域率先開展關鍵產品應用試點,推動軟件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數字化發展,推動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發展。
五是完善協同共享產業生態。重點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繁榮開源生態,提高產業集聚水平,形成多元、開放、共贏、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充分釋放“軟件定義”創新活力和驅動力
■《每日經濟新聞》:“軟件定義”已成為驅動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能具體介紹一下“軟件定義”嗎?
江明濤:“軟件定義”就是利用軟件程序賦予事物應用功能和使用價值,滿足日益復雜的多樣化需求。最典型的就是軟件定義產品的功能,例如,智能手機通常每增加一個APP,就增加一項功能,就要對智能手機重新定義。我們現在使用的智能手機,既是傳統的無線電話機,也是計算器、照相機、電視機、錄音機、鏡子、導航儀、指南針、游戲機、公交卡、信用卡等等產品的集成,上述功能均由軟件實現,這就是“軟件定義手機”。隨著“軟件定義”理念得到廣泛實踐,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汽車、軟件定義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已經為我們所耳熟能詳,進入產業化推進的階段。
為充分釋放“軟件定義”創新活力和驅動力,《規劃》部署了“深化軟件定義”任務,設置了“‘軟件定義’創新應用培育”專項行動。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構建“軟件定義”技術體系。大力支持開展“軟件定義”及泛在操作系統平臺相關理論和技術研究,加強政產學研用對接,構建“軟件定義”核心技術體系。
二是培育“軟件定義”創新應用生態。建立面向高端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城市等典型行業領域的“軟件定義”解決方案,組織開展試點示范,探索“軟件定義”生態發展與運營模式。
開源決定軟件未來 不斷繁榮國內開源生態
■ 紅星新聞:工信部在培育國內開源軟件生態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十四五”期間又有怎樣的部署?
王威偉:開源能夠集眾智、采眾長,加速軟件迭代升級,促進產用協同創新,推動產業生態完善,已成為全球軟件技術和產業創新的主導模式。可以說“軟件定義未來的世界,開源決定軟件的未來”。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開源生態的重要貢獻力量,參與國際開源社區協作的開發者數量排名全球第二;企業“擁抱”開源趨勢明顯,使用開源技術的軟件企業占比近90%;國內開源基金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OpenHarmony”等一批可圈可點的本土開源項目正在孵化,開源能力建設步入實踐深耕的新階段。華為“鴻蒙”通過開源變“一家所有”為“開放共有”,加速產業生態集聚,目前裝機量已突破1.7億臺。
下一步,工信部將不斷繁榮國內開源生態,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夯實開源發展基礎。發揮開源基金會等專業組織牽頭引領作用,完善開源治理機制和治理規則,推廣開源理念。加快建設開源代碼托管平臺等基礎設施。
二是打造開源軟件品牌。借鑒國際開源項目成功經驗,建立完善生態鏈各方積極參與的開源社區,面向重點領域孵化一批基礎性、前瞻性的開源項目。
三是加快普及開源文化。不斷完善開源軟件生態治理體系,引導企業、高校、開發者了解開源、學習開源、使用開源、回饋開源,擴大開源生態的社會影響力。
四是加強開源治理國際合作。著眼全球,推廣我國優秀開源項目,吸引世界開發者廣泛參與,助力我國軟件產業的全球化布局。
工業軟件是現代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靈魂”
■《中國證券報》:工業軟件作為制造強國的“國之重器”,雖然在整個軟件行業中占比不大,但卻是工業制造的“大腦”,工信部評析當前我國工業軟件還存在哪些具體的短板,下一步工信部如何推動我國工業軟件的研發創新以及實踐應用?
王威偉:工業軟件是工業技術和知識程序化“封裝”的產品,是現代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靈魂”。近年來,我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呈現向好勢頭,2021年1-10月,工業軟件產品收入達1902億元,同比增長20.9%,高出全行業水平1.7個百分點,有力地支撐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工業軟件仍面臨高端應用場景開放不足,三維幾何引擎、約束求解器等關鍵核心技術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產業生態急需完善等問題。
下一步,工信部將認真貫徹落實好《規劃》關于工業軟件的各項任務要求。
一是堅持“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生態培育”的產業發展規律,引導用戶企業開放工業軟件應用場景,推動應用單位與工業軟件企業深度合作。
二是聚焦關鍵技術和產品,匯聚行業創新資源,不斷夯實共性技術,繼續補齊高端工業軟件短板。
三是推動模式創新,鼓勵重點行業工業企業成立軟件公司,整合行業資源,聚力攻關工業軟件。
四是加快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APP等新型工業軟件。
五是把握開源軟件發展趨勢,應用開源模式構建工業軟件協同創新生態,加速孵化工業軟件開源項目。